让研学实践教育回本归位
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一个良心行业,而不是暴利和赚快钱的行业,研学旅行同样如此。研学旅游产品不是简单的旅游资源堆砌,更侧重教育属性和课程属性。这条看似充满机遇的路,走起来,却需要更加专业的人才支撑。
2014年我国首次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,2016年,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出台了《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》,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,同年,《研学旅行服务规范》发布,对研学旅行进行了界定:“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,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,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,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,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”。
2017年教育部印发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》指出,要以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传统教育、国情教育、国防科工、自然生态等为主题,打造研学旅行精品课程。在政策鼓励下,研学活动成为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方式之一。研学旅行有机衔接了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、课堂教学与旅行体验,有利于帮助学生开阔眼界、增长知识,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融合。
研学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一种创新形式,通过唤醒学生对不同文化和体验的意识与感受,帮助学生从新的角度看待世界。开展有利于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。然而,在实际运作中,由于种种原因,大多数淡化了教育性和实践性,几乎等同于春游、秋游及夏令营活动,使研学类旅游既少“研”,也不“学”。
既然是一门课程,那就必须有明确的目标、系统的内容、规范的实施过程、科学的评价体系,从而真正达到“研中学,做中学,创中学”。研学是“研究性学习”的简称,是一种重问题解决和探究过程的开放式学习,说到底是一门实践的艺术。传统的学习观重在知识的输入与产出,追求知识的传授,而研学重在知识建构的过程,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,教学不再是解读教科书然后把知识传递给学生,而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认知世界。
我国历史上游学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期的孔子、明代的顾炎武、清朝的梁绍壬、现代的陶行知等。可以说游学思想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珍贵部分。而今天研学旅行再次焕发荣光,彰显着其不可替代的现实教育意义。
研学旅行能增强和坚定学生对“四个自信”的理解与认同。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一个,那就是立德树人。
这种游历活动正是让中小学生增强和坚定“四个自信”(道路自信、理论自信、制度自信、文化自信)的理解与认同的绝佳契机。从研学旅行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剖析,其中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,学会生存生活,学会做人做事。
这一点恰恰暗合了顾炎武提倡的“合学与行”和陶行知先生倡导的“教学做合一”。 研学旅行对增强和坚定学生对“四个自信”的理解与认同的路径主要是通过以身體变化影响心理变化,以心理不断趋于成熟促进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的形成。
做一个懂得团结合作的人,这是研学旅行的意义之一。认识更多的朋友,与他们一起协作与交流完成一切任务与挑战。把团结合作这一品质贯彻到每一个角落,累积优秀的品质。
研学旅行让孩子离开家庭的庇护,走入并适应新的团队生活,在几天或者几周的时间里学会独立生活,勇于承担责任,感受集体乐趣,塑造自己的责任和独立能力。
团结合作、责任担当、探索创新,拥抱未来,这便是我们参加研学旅行的意义。给孩子计划一次研学旅行,短短几天或几周会发生不一样的改变。我们不能掌握孩子的未来,但可以给孩子一个可以改变人生目标,树立孩子三观的机会,让孩子把握未来,这才是参与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义。
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。我们要重视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,树立学、思、游相互促进的观念,不断地拓展教育的边界,引领学生走出学校教室,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,在真实的情境之中体验、合作、探究,真正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。
见识太少,思想就会被禁锢。正如我们常说的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”,一旦孩子对知识产生了渴望,发现内心的强大,适应社会的发展,驱动着不断前行。